查看原文
其他

荐读|两本必读好书,你还不点进来吗?

今天依旧是由你们博学多识、睿智聪慧的简简同学来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值得读的好书。

咳,不插科打诨了,

相信一直关注我们“荐读”栏目的同学,

一定深知简简的每周开场白。

(嗯,就是废话比较多,捂脸)

所以,废话不多说,

进入荐书环节。

开卷有益

读书带来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,而是潜移默化,深入骨髓。记住的变成了知识,忘记的成为了你的气质。


01 1984

[英]乔治·奥威尔/著


简简的读书笔记

经典语句

2017年X月X日

  1. 书籍只是不得不生产的商品,如同果酱和鞋带一样。

  2. 你想要一种美好时光,他们——就是党嘛,想阻止你享受好时光,你就会不惜一切手段打破那些轻规和戒律。

  3. “在高高的榕树下,你出卖我,我出卖你”

  4. “战争即和平,自由即奴役,无知即力量”

(这本书,是简简一直有在看却没看完的一本书,加上过去比较长时间了,所以我讲的可能会有错误,还望大家见谅。)

以上的四条读书笔记是简简我存在手机里的两句话。通过这两句话,你是不是就能看到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的恐怖之处。

这本书叫1984,但实际上是作者与1948年写的。作者站在1948年的时代浪潮上眺望着、预想着他所想的未来世界、社会制度与政治变化。

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,我无数次地感到不寒而栗。没有独处的空间,即使在自己的家中,也会有监视器在暗中监视着你,一旦你作出了不合“理”的事,留给你的路只有死路一条。主人公在写日记都是小心翼翼的,我还记得他为了做记号,捻了一粒小小的灰尘放进那本泛黄笔记本的情节。在这本书中,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主角,而是无处不在的“老大哥”。

在这样的高度专制,人与人之间都是彼此的监视器的情况下,没有人有自由,没有知识,这里面生活的人都是被控制的无脑战士。年纪小小的孩童学会了举报父母,婚姻的成立仅是为了繁衍,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下,是而今的我们不敢想象的事。

书籍详情

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,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,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,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,自由被彻底剥夺,思想受到严酷钳制,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,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。

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《美丽新世界》,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《我们》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。


书友读后感

没有不寒而栗,我们厚重的历史远比一本政治寓言小说更加冰冷。也没有心有余悸,并未破灭的幻想从未告诉你可以劫后余生。

对于中国人而言,《1984》仿佛是一面镜子,它回望着历史也映射着未来,因为乔治•奥威尔描述的幻想之于中国人而言过于现实,它虚构了一个人的一生都要活在思想警察的监督之下,亲人爱人之间也要为了一口食物而互相出卖的国度,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——“老大哥”——这个叫法又总是与某些形象绑定在一起,所以很多人以为这是一本关于红色政权的寓言小说。

我想倘若真的如此,倒是小看了作者的格局罢。如果真的要影射红色政权的话,《1984》中充斥着监督、告密、恐怖的故事应该发生在更像远东的“东亚国”,而非看起来形象脱胎于英国的“大洋国”。在一个几乎没有极权主义生存空间的国度虚构一个这样的故事,作者也许是想告诫人类,极权主义从来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遥远,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里,随时准备侵蚀你的意识。《1984》在全世界的盛行似乎都有着一种对陌生制度泼脏水的嫌疑,因为本书用极致的方法去描述社会主义——这时候它已经变成了极权主义——那么它当然是可怕的。极权主义的可怕不仅仅在“权”,更在“极”。

其实,任何一种理论、制度、观念,发展到极致,都是可怕的。一个人喜欢狗,是一种可爱的情感,可是爱到极致,去高速公路拦截运狗的车辆强行解救,就是可怕的了。纠结同道中人打了狗贩子,认为狗大于人,就更可怕了。

极端的集体主义是可怕的,可是完全不受拘束的自由主义不可怕吗?人们的死法恐怕并不会少一点。背叛与出卖,都不会更少。我们大可以用《1984》提供的思路去幻想一个与大洋国对立的国家——这个国家没有道德的约束,法律规定少之又少,政府几乎没有强制力,一切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合理的,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是享乐主义的实现。那么你会惊奇的发现,这个国家同大洋国一样,充斥着猜忌与陷害,最自由变成了最不自由,一切都殊途同归。如果在自由主义颇有市场的今天以此为思路写就一本《2071》,我想它同样惊起读者一身冷汗。与极权一样可怕的另一个概念是集体,而后者往往是滋生前者的土壤。

from:知乎书友左小阳


02 《论犯罪与刑罚

切萨雷·贝卡里亚/著


简简的读书笔记

经典语句

2018年4月26日

  1. 历史上任何最新的酷刑都从未使决心侵犯社会的人们回心转意。

  2. 人们可以凭借怎样的权利来杀死自己的同类呢?这当然不是造就君权和法律的那种权利。君权和法律,它们仅仅是一份份少量私人自由的总和,它们代表的是作为个人利益结合体的普遍意志。然而,有谁愿意把对自己的生死予夺大权奉予别人操使呢?每个人对自己做出最小牺牲时,怎么会把冠于一切财富之首的生命也搭进去呢?如果说这已成为事实的话,它同人无权自杀的原则怎么协调呢?要是他可以把这种权利交给他人或者交给整个社会,他岂不本来就应该有这种权利吗?

  3. 当某种犯罪在人们看来不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害时,它的影响就不足以激发起对作案者的公共义愤。

这本书是刑法老师王老师所推荐的,因此这次简简就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啦。

说来惭愧,这本书简简还没开始看,所以在此就不多赘述了。

不过,简简还没看,你们可以先去看不是?看了,可以在下方留言和简简分享你的读书心得哟~

书籍详情

意大利刑事古黄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的这部著作,篇幅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,该书初版于1764年,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。全书洋谥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,对刑讯逼供和死刑进行了愤怒的谴责,鼓吹刑法改革,力介罪刑相适应的近代量刑原则。本书问世后立即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,被译为多种文字,它对地俄国、普鲁士以及奥地利等国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。该书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。

书友读后感

关于政治惰性,意大利法学家切萨雷•贝卡里亚是这么说的:“明智的政府是不容许在自己辛勤劳苦的肌体内部存有政治惰性的。我称之为政治惰性的东西,对社会既不贡献劳苦,又不贡献财富;它只知获取,却不付任何代价;……它丧失了保持并提高生活幸福所必需的那种进取的活力,却把全部精力耗费在颇为强烈的舆论欲上。”(《论犯罪与刑罚》)

为了更好地理解贝卡里亚所说的“政治惰性”,不妨拿它来和“无为而治”作一点比较。老子说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这句话形象地诠释了“无为”的政治思想:煮鱼的时候,不能经常翻转搅动,否则鱼很容易烂掉,变成一锅碎鱼;治国安邦也是同样的道理,执政者不能以扰民为乐,尤其是不能养成“运动”群众的癖好,一相情愿地认为“乱了敌人,锻炼了群众”,“越乱越好”。安居乐业乃人之常情,“越乱越好”实在是一种心智失常的荒谬逻辑。

类似的政治思想,在西方也有人提到过,比如梭罗。在《论公民的不服从》中,梭罗声称:“我由衷地同意这个警句——‘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’。我希望看到这个警句迅速而且系统地得到实施。我相信,实施后,其最终结果将是——‘最好的政府是根本不进行治理的政府’。”所谓“根本不进行治理”,消极地说,就是老子的“为无为,则无不治”,说“无为”,其实是“有为”的,这个“有为”,就是“无为”,就是不扰民、不侵民、不害民;我则宁愿把它理解得更为积极一些——政府并非没有出台任何政策与措施,而是这些政策与措施是为民众服务的,是增进民众利益而非损害民众利益的,政府和民众已经融为一个利益共同体,遵守着共同的规则与秩序,所以民众感觉不到政治的压力,甚至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,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、和谐,就像鱼儿在水里畅游一样,忘记了江河湖海的存在。

from:豆瓣书友徐强

以上,就是简简的今日推荐了,

如果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读书的快乐,

简简不胜荣幸。

-

本期是四月份的最后一期荐读啦,

所以,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

这个月简简推过的书。

往期回顾

2018.4.19

1.《全球通史——从史前史到21世纪》

斯塔夫里阿诺斯/著

2.《国史大纲》

钱穆/著

2018.4.12

1.《武经七书》

骈宇骞等译注,北京:中华书局,2007年版

2.《悲剧的诞生》

尼采/著

2018.4.05

1.《雅舍谈吃》

梁实秋/著

2.《端午的鸭蛋》

汪曾祺/著

最后,送大家一句话。

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。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,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。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,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,都会读书,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,也都会读书。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。

——林语堂


最后的最后,大家下期有什么想看的书或类别呢?有好书推荐的可以在下方留言,简简会考虑放到下一期的荐读内der~



编辑:陈雯欣   校刊: 周楠

政法学院新媒体中心  倾情制作

传递政法精神  讲述政法故事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